淺談中醫藥的現狀和發展前景
中醫藥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,是幾千年來同疾病作斗爭的產物,無論過去、現在和將來必將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1.現狀分析
1.1人們習慣性認識帶來的影響
1.1.1中藥療效過慢:許多人認為,中醫藥治病以湯藥口服為主,需經過胃腸道等臟器的吸收、代謝,往往達不到立竿見影的效果,加上中藥給藥途徑狹窄,和西醫相比顯得較為落后。
1.1.2中藥服用不便:傳統醫學治病,多用湯劑,然湯劑則是多種中藥匯雜并以水為載體,煎熬,分而服之。這樣一來,一是患者服用時需要二次加溫,費時費事;二是不便攜帶。這與當代高效率生活方式相悖。
1.1.3中藥口味苦怪:中藥是多種植物、礦物、動物及其臟器和分泌物的集合,入藥是又經過添加多種輔料進行炮制,其味道可想而知,怪異非常,許多患者不愿接受,據調查,50名中小學學生中,無一人愿服中藥,僅有少數人愿意服用山楂沖劑等口感較好的制劑。
1.2中醫自身帶來的影響
1.2.1診治手段比較單一:中醫診治疾病,堅持的是“望聞問切”四大原則,醫生的主觀判斷成分居多,缺乏必要的現代科技手段。
1.2.2慣性思維阻礙發展:目前,在各級各類醫院中,能夠在患者中造成一定影響力的中醫大夫,大多數都是經過了多年磨練,在實踐中總結出了一套中醫治病辦法,但是,在某種程度上講,由于受傳統醫學的熏陶,習慣于慣性思維,缺乏對新生事物和現代高科技敏銳感和認知力,無形中束縛了的手腳,減緩了中醫藥前進的步伐。
1.2.3就業艱難后繼乏人:人們經常把中醫大夫稱之為“老中醫”,顧名思義是中醫大夫越老越有經驗,診療水平越高,在臨床上就越吃香。受此傳統習慣的影響,一些剛剛從大專院校畢業的年輕中醫大夫們,往往門前冷落,在醫院衛生工作體制轉化的今天,大多數醫院把個人收入與日常工作相掛鉤,這樣一來,迫使許多年輕的中醫大夫改行另辟蹊徑,致使中醫界后繼乏人。
1.3中藥材帶來的影響
1.3.1種植方面:當今,中藥材已從原始的自然野生發展為實施大面積種植,一些中藥主產區以此為突破口,抓經濟效益,這是一件好事。但是,一些經濟效益較低的個別野生品種被忽視,加上資源的人為破壞,容易形成產品的過剩和品種的短缺,影響了中醫藥產業的整體推進。
1.3.2采挖方面:以前藥農們采藥時,都是定時定期進山采挖,有一定的采挖季節和時間,保證了中藥材的質量。而今,受經濟利益的驅動,人們采收藥材時季節和時間把握的不是很準,“二花開花,茵陳成蒿”的現象比比皆是,古方中的劑量已達不到治療效果。
1.3.3加工炮制方面:
1.3.3.1炮制方法不規范:炮制是中藥入藥前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,其目的在于提高療效,減輕或祛除毒性。如:止咳藥多蜜炙,主要是為了增強其潤肺止咳的作用;炒馬錢子主要是祛除馬錢子甙的毒性等。然而目前,市場上的中藥材,該炮制的不炮制入藥;該規范的不規范炮制。如:乳香不經炮制入藥;扁豆、山藥看已炒黃但不知是土炒還是麩炒。這直接關系到中藥質量,更重要的直接影響到臨床用藥的療效。
1.3.3.2炮制人員素質低:加工炮制人員素質偏低是影響中藥質量的又一因素?,F狀是:老藥工逐漸退休,有些傳統的炮制工藝如今漸漸失傳,現在崗人員大部分多是未經專業技術培訓的中青年,把中藥加工炮制僅僅看作是一項非常簡單的勞動;加之中藥加工炮制設備簡陋,工作環境差,待遇低,這些因素影響了他們學習和鉆研炮制技術的積極性。
1.3.3.3保管不當:儲藏保管不當也是引起中藥質量變化的原因之一。影響中藥質量的外界因素主要有溫度醫學教育網|搜集整理、濕度、空氣等;內在因素主要是飲片或輔料的物理和化學性質。儲藏保管不當,內、外因相結合,就會發生質的變化。例如黨參、棗仁春末夏初保管不當就會生蟲;牛膝、當歸儲存不當而泛油。因此,中藥的存放要選擇適宜的儲藏條件,妥善保管。
2.前景展望
2.1中醫藥具有強大的資源優勢
我國有幾千年的藥用歷史,中藥資源豐富,經調查,藥用植物有383科,2039屬,11146種,加上那些療效確切,應用廣泛的民間驗方、秘方,這就為中醫藥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基礎。
2.2中醫藥治病有其獨特之處
中醫是以陰陽五行學說為其基本理論,更注重人與自然界的關系,有著獨特的理念和診病治病方法。古語云:“湯藥攻其內,針石攻其外,則病無所逃也”。當今在治療乙肝,偏癱,風濕和不孕不育癥等疑難雜癥方面,中醫藥都顯示出了無以倫比的巨大作用。
2.3中醫藥潛力正在凸顯
在大力發展地域經濟的今天,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,特別是那些貧困地區,在當地其他資源匱乏的情況下,都把目光聚焦于中藥產業,藥農+基地+公司的模式屢見不鮮,中藥地位日漸提升,說明中藥正在顯現自身的潛力。
2.4中醫藥現代化進程加快
中藥現代化是中醫藥適時而存的必然趨勢,也是滿足人們對中藥產品高效、速效、長效“三效”;劑量小、毒性小、副作用小“三小”;便于儲存、攜帶、服用“三便”消費需求的必由之路,目前,組織細胞培養,藥用動植物基因工程,中藥DNA分子鑒定,藥用植物分子標記育種等生物技術被應用于中藥的開發和研究,勢必加速中醫藥事業的發展。
2.5中醫藥新劑型彰顯魅力
中醫藥事業發展緩慢的最主要原因,就是給藥途徑過分單一,利用現代科技研發出的中藥新型制劑,在抗病毒和治療心腦血管疾病方面作用斐然。特別是滴丸舌下含服,藥物崩解快,不通過肝臟直接進入血液,1分鐘左右就能見效,實現了中醫藥與現代科技的完美結合。據悉,2011年8月,在海南三亞舉辦的“2011中國藥品零售業態信息發布會”上,中新藥業的“速效救心丸”和天士力的“復方丹參滴丸”以其快速的療效,多年來的安全驗證、出色的市場表現,榮登心腦血管用藥類藥品品牌榜。
傳統的中醫藥歷史悠久,源遠流長,其價值已為臨床實踐所證實,已經得到日本、韓國、新加坡等歐亞國家的重視,正視現實,展望未來,中醫藥事業前景廣闊,大有作為,必將同西醫藥并存和得到快速健康地發展。